本书记载了呼伦贝尔草原的历史和现状。作者通过多次到呼伦贝尔草原考察,对呼伦贝尔草原的保护和建设成就及存在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记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草原上的草组成草原,树木形成森林,鸟兽牲畜合成群。草原上的人们同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草原畜牧业劳动,如剪毛、接羔,为了不影响牲畜正常进食,必须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因此大
本书主要汇集了本人关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的成果,共分为10章。第1章介绍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与治理现状以及动力学研究进展,这些是生态基础。第2章介绍了几种简单的数学模型,是模型基础。随后的章节由单种群模型、两种群模型,到四种群模型,其中第3章是种群季节动态模型,第4章是优放牧模型,第5章是牲畜种群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用于推荐食品和饲料中**残留限量的农药残留数据提交和评估手册第三版》是submissionandevaluationofpesticideresiduesdatafortheestimationofmaximumresl-duelevelsinfoodandfeedFAOPlantProducti
本书内容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草原保护建设情况,第二部分为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第三部分为饲用灌木种植情况,第四部分为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第五部分为牧草种子生产情况,第六部分为商品草生产情况,第七部分为草产品企业生产情况。
霉菌毒素(Mycotoxins)是由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一旦被动物采食会产生一系列毒性效应(JardG等,2011)。植物污染霉菌毒素有两条途径,一种是在田间生长期间,一种是在收获后储存期间(Glenn,2007)。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取决于霉菌毒素的种类、浓度、暴露时间,以及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所处的应激状况
2019年7月到10月,内蒙古大学国家实验室祁智教授组织实施了“内蒙古天然草原土壤矿质营养普查”工程。在三个月时间内,统一方法,统一工具,完成覆盖内蒙古9亿亩天然草原的土壤样品收集工作。在采集土壤的过程中,团队对大多数采样地的天然草原风行了照片记录。本书是这些带有经纬度坐标的照片集合,将成为2019年内蒙古天然草原原貌
本书以内蒙古高原上呈地带性分布的具有独特性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论述了不同放牧管理方式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深入研究了自由放牧、划区轮牧、禁牧休牧及季节性放牧下,荒漠草原植物种群及群落功能结构、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等变化规律,同时对家畜舍饲管理等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提出了气候变化条件下的荒漠草
《蒙古族牧具》为《蒙古族传统文化文库》之一分册,该文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蒙古族概况、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艺术、文艺、教育、科技、金融、法律、交通、生活、生产、饮食、习俗及礼节方面的传统知识。《蒙古族牧具》主要介绍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牧业生产生活活动当中发明和利用的诸多牧具,如:套马杆、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世界范围内的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和影响面积不断增加,急需一种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干旱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后果进行评估的科学方法,为防灾减灾、科学抗旱及草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书以干旱指数和生态过程模型为工具,在利用通量观测数据进行模型精确校准的基础上,模拟了近50年来蒙古草原NPP的变化。
近10年来,生态补偿成为解决我国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困境的主要手段,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从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草原生态仍然呈现“局部好转,整体退化”的趋势,同时牧民生计与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本书首先梳理了历史时期草原管理方式和尺度的变化,之后基于生态补偿的文献分析、通过对新疆和内蒙古2个牧业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