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论》一书初版于1928年,它不仅介绍了日本社会、文化的现象,更揭开了隐藏在现象下的深层原因,曾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重要参考著作。作者戴季陶在日本生活多年,并作为孙中山秘书亲历了中日关系的最错综复杂的阶段,他对日本的了解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戴季陶认为,日本自古就有侵略中国的企图,对中国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而中国却鲜
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开卷不读林语堂享尽人生也枉然诺贝尔奖中国首位获提名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做宇宙文章完整呈现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经典著作历史全貌深刻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心灵
杜荣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原所长,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主要从事西北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及研究,出版过大量相关论著。这本《杜荣坤民族研究论集》是杜荣坤先生一生精华的选粹,分学术论文,部分学术考察报告和未发表之论文、开幕词、讲话、致辞等,影视人类学脚本三部分。文集中还有不少珍贵的图片。是一本优秀的民族学论文集
继《纠结的中国人》之后,作者臧一民再度推出国民性分析力作,聚焦中国人当前的心理症状:过度紧张和焦虑。本书以心理学为支撑,从国人的心理结构着手,从历史典籍和当今社会现状中寻找分析的素材,深挖造成中国人紧张和焦虑的七种心理根源。托熟:托人情、找关系,为何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男女:男女关系的紧张有着怎样的政治学与经济学基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和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这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书稿以中国精神和中国梦的关系为切入点,分
《日和手帖·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特集,专访多位国内外知名设计师、作家、旅行者,用他/她的人生经历,具体呈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真实表达“人与物”与生俱来的和谐关系。跟随美国漫游者马丁远离人群,深入丛林,漫游野生生活;在“多相工作室”探讨公共空间如何照顾好个人;听伍科、李皆乐夫妇解读“三是两听”的一个品牌、两种天性,伴
本书为《探索与创新》系列丛书之一,主要精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三十五年来刊载的有关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等方面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作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35周年成果巡礼,以全面展示西南民族大学的科研成果。
《民族学大纲/大家讲义》共分9章,分别为绪论、社会形态、民物、美感的意境、初民经济现象、初民之法律与道德、初民之家庭与婚姻、婚姻、原始民族之政治组织。书中强调实地调查在民族研究中的作用。认为研究民族学要具备地理学、地质学、考古学与史学、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生物学与心理学、语言学、动植物学、物理学与化学、政治学与经济学
《从大国小民到富国强民(国民精神文化转型指南)/社会教育丛书》通过20个情商要素构成点的微观详实比对指明,当前国人面临着物质财富增加与情商优化滞后的矛盾,根本问题在于自然经济社会国民的情商构成和西方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的国民情商构成差异引发的矛盾冲突。本书又通过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比对指出,当前国人面临着来自外部的“言
好面子、缺乏公共责任心、缺乏诚信、喜猜忌、保守、节俭过分等为现代社会所痛贬的毛病,早就存在于中国人骨子里了。这本成书于百年前的名作,今又译印,只为唤起人们对固有的“劣根性”进行自觉的反省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