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飞行器气动弹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拓宽的研究生教材。除了对气动弹性静力学与气动弹性动稳定性(颤振)展开进一步深入讨论外,在本次改版中还增加了振动、飞行力学、自动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增强了非线性气动弹性、气动伺服弹性、气动弹性试验的讨论,扩充、完善了气动弹性计算工程实例的章节和附录,从
本书以卫星频率轨道资源为核心,立足于国际电信联盟的相关国际规则和技术要求,聚焦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管理技术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际申报与协调,将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与我国相关管理要求相融合,对维护和拓展卫星频率轨道资源全流程的各项技术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对相关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行清晰描述。希望使读者达到对卫星频率轨道
本书是空间生命科学载荷技术领域的重要著作,全书全面介绍了空间载荷技术的诸多方面,涉及了供配电设计、电磁兼容设计、专用气体接口设计、安全性设计、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人因工程学设计等,并结合相关设计针对已经开展的多类型在轨生物医载荷进行了综述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现了技术的深度与广度。
载人航天器为航天员长期驻留创造的良好环境,同样也为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航天员长期处在空间辐射环境下,自身免疫力会有所降低,航天器材料的性能会退化,而微生物的活性却会得到增强,对人体和航天器的危害性将逐渐增大。具体表现为条件致病微生物在微重力及密闭环境下可能会危害航天员健康;霉菌会腐蚀和降解空间站的各种材料,导致
本书是一本关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在空间科学领域应用的专著。全书分为7章,其中,第1章是关于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空间中的典型应用;第2章是微流控芯片的材料和加工工艺;第3章到第7章,逐一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的应用场景及其在空间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空间环境下的细胞培养,样品前处理,核酸或蛋白质的检测以及近年来受到
本书以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与控制为研究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各种典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姿态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本书共15章,分别介绍航天器姿态运动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基础,空间环境力矩,单自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双自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重力梯度稳定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三轴稳定航天器姿态动力学,航天器姿态
本书第一篇系统阐述了火箭竖立状态的地面风载荷的工程分析与处理方法,对火箭地面风载荷的基本特征,缩比模型的设计、试验与数据处理方法给出了翔实的论述,总结分析了国内外20余款火箭风载荷设计研究结果。第二篇重点研究了基于晃动试验的晃动等效动力学模型技术。第三篇首次提出了以弹体自身为传感器,基于结构自身的变形来获取弹箭截面载荷
随着发动机、新型材料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飞行器控制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具有高速、高动态特点的飞行器控制需求。而变质心控制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控制方案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但目前关于变质心控制的研究还都处在初步的探索。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变质心飞行器动力学、制导与控制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变质心飞行器发展历程,变质心飞行器系统
本书围绕机械工程和航天工程中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机构系统动力学问题,系统地论述并总结含间隙机构动力学建模、动态性能评估及航天工程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含转动副间隙机构动力学建模、动态特性分析与磨损动力学特性预测;含间隙齿轮转子系统和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含间隙航天机构动力学工程
本书系统介绍了载人登月历史和时代背景、可达域问题、地月空间转移轨道相关研究情况和轨道设计基本优化算法工具;近地一次环月两次交会支持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背景中,着陆器地月转移轨道可达域、载人登月绕月自由返回轨道可达域和月地返回轨道可达域的分析方法;从地月L2点空间站飞行至环月轨道的月面可达域分析方法;近地一次环月两次交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