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五次沉思》出自程抱一和友人的交谈。作者通过自己一生的体验、观察和思考,提出一种新的认识生命的视角:与其由生向死,不如由死向生。死亡不再被视为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一个阶段。作者强调生命的运动性和超越性,他关注的是死亡如何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和宇宙的历程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有限的生命成为一个永恒的瞬间。而这种触及
1927年,德国著名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在达姆斯达特智慧学派大会上发表了名为《人之特殊地位》的报告。1928年,舍勒在此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出版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单行本。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德文版先后出过数版,但通常所见版本是不同编者按不同取舍标准在不同时期对原文的加工成果,包含了来自编者而非作者
本书以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唯物史观理论基石、唯物辩证思维以及实践路向、价值逻辑等为研究对象,深入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共享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共享思想、社会公正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等,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共享发展理念确立了全面建设的
本书作者大卫·坎纳丁研究了历史上人类不同的身份宗教、民族、性别、种族和文明他们对每个人到底有多大的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们黑人与白人或文明的冲突这样简单的两极分化非常普遍。但是纵观历史,这些差异并没有那么不可逾越,世界从来没有被简单地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而总是交叉重叠推动人类前进。本书希望人们重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经典著作,包含了五篇先前发表的论文,简要介绍了德勒兹的本体论,延伸出“废话”的内部处理空间和文本与暴力之间的张力。全书通过形而上学、认识论、语法学以及精神分析,对意义和无意义、“常识”和“废话”进行了深入探索,由34个悖论建构了“感觉-逻辑”的形而上学概念。
《时代的精神状况》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重要作品,出版80年来不断再版,是一部存在主义哲学的经典。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1930年9月纳粹党在大选中的巨大成功。面对30年代的社会危机、虚无主义的兴起、民族主义的热潮,雅斯贝尔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家庭、工作、国家、教育、艺术、科学等现代社会的
这是一本提升输出能力的通俗读物。第一章讲解何为真正的输出,为什么输出能力在职场非常重要,以及进入社会需要完成的思维转换。第二章分享了作者作为律师和评论员的说话技巧和实战经验。第三章传达职场写作的技巧和心得。第四章讲解输入的技巧,输出的质量说到底取决于输入的质量。第五章讲述倾听和提问的技巧,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更好地说。输
“质料想象力”是巴什拉中晚期转向诗学的主要研究项目。初探火与水的诗学之后,巴什拉选择借空气这样一种缥缈、轻盈、流动、充溢的存在来考察一种运动想象力。不同于康德等人对静态的形式想象力的刻画,巴什拉在本书中强调了一种长久被忽视的运动的想象心理学。他通过种种空气的形象隐喻与关联母题,串联起尼采、雪莱、波德莱尔、爱伦·坡、诺瓦
虽同为佛教,日本佛教却又有不同于中国和印度佛教之处。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末木文美士教授的《日本佛教史》对自6世纪中叶以来,经过圣德太子、最澄、空海、明惠、亲鸾、道元和日莲等数位精英、高僧的诠释、修改,跨越战争与时代变迁而形成的日本佛教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讨论。中国文化受到儒学绝对性的影响,而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想法,
自我问题——“自我本质上是什么”,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的未解之谜;在当代,它成了哲学与科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对自我问题的传统回答可分为三类:实体观、最小自我观与各种无我观。前两类可统称为“自我实在论”,它们与第三类自我观在近代和现当代分别进行了一场论战:(1)是否存在形而上学实体自我作为意识统一的基础;(2)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