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是研究何物存在及存在物之关联的哲学领域。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形而上学这一迷人领域及其分支,涵盖了存在、物质、时间、可能性、因果关系、自由意志和社会本体论等主题。很多发人深思的哲学问题,如“自然规律决定了一切吗”“时间在流逝吗”“福尔摩斯存在吗”等,都在书中得到了精彩的辨析,令读者得以一窥哲学的堂奥。
普鲁塔克对柏拉图和学园派的推崇已成学界共识,而琼斯的这部著作几乎在百余年前便一劳永逸地终结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在本书中,作者探究了普鲁塔克著作中的柏拉图元素(Platonicelements),并将相关讨论划分为了如下三个章节:作为总论,第一章探讨了普鲁塔克的总体思想。这涉及到普鲁塔克的师承及其思想的发展,以及他与新
在后形而上学语境下,如何寻求社会团结的规范基础,是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书以宽广的理论视域,从差异与共识、自由与规范、团结与未来三个模块,展现这一追寻的基本路径及其所达至的理想图景。在其中,我们既可以葆有自主人格,也能够平等对待彼此,进而以联合意志、负责任的判断以及深思熟虑的确信构建并认可社会合作的基本规则。
本书将唯物史观引入到对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虚拟交往的研究框架之内,从唯物史观的理论思路出发,系统分析虚拟交往的内涵、形式、特征、历史演变过程、生成的实践基础以及其引起的现代性后果,对西方已有的虚拟交往理论进行整合,以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其进行回应,同时论述了虚拟交往生成之后,面对国际矛盾通过网络空间展现出的新形态,中国提出的治
“伽达默尔文集”第九卷《诠释学的实施》是伽达默尔运用诠释学理解理论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对诗歌进行解读的批评实践。本书稿围绕这部著作,并参照以《真理与方法》为主体的其他哲学诠释学著作,集中探讨伽达默尔关于文学作品的诠释实践。对哲学诠释学理论构建中关于文学理解和诠释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认为,“事件”“真理”以及“效果
本书重在阐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同时期的思想及其内在联系与区别,从总体上把握理论家的思想性质,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理论问题的内在逻辑,进而揭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规律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理论效应和实践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学术研究史、传播史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效应和实践效应。
纵观哲学史,形而上学式的知性思维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环节,辩证思维则是在知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下,再向思辨思维进展。本质上,辩证法要求将知性作为肯定性的前置环节,将其包含在自身之内再完成对它的超越。如是说,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关系。本书旨在重新反思和评估马克
本书结集了卡莱尔在1840年所作的六次讲演,论述了神明英雄、先知英雄、诗人英雄、教士英雄、文人英雄、帝王英雄等六种不同类型共11位英雄人物的生平、经历和英雄业绩,试图阐明英雄品质的含义,宣扬“世界历史是伟人的历史”。卡莱尔的英雄史观引起了很大争议,但人们无法否认其观点的思想启迪意义,无法否认本书作为一部史学名著的价值和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斐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斐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
本书是2018年王东岳在混沌大学举办系列讲座的文稿,从远古人类、氏族社会、农牧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从单细胞生物到组织形成、器官分化、人体系统对环境的适应;从象形文字、拼音、文言文;从孔子、老子、庄子到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本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生物、医学,无所不谈,无所不包。涉猎之广,令人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