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抗日战争时期吴其昌为恩师梁启超所撰写的传记。当时吴氏担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随校西迁四川乐山,患肺病而咯血,仍强自振作,应约著作此书,写到一半就去世了。但这半部《梁启超传》,数十年来影响着无数读者。陈寅恪读后感慨颇深,特为撰写文字一篇。 该书虽然是梁启超的传记,但着眼广大,不是汲汲于记录传主的生平而已。它以开阔
《新民说》是梁启超在(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在《新民从报》上的二十政论文章。1916年部分收入《饮冰室文集》;1936年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饮冰室合集》,同年并出版单行本《新民说》。梁启超认为,中国欲图振兴,必须从“新民”下手。所谓新民,就是提高中国的全民素
贯通中西思想的《大同书》,酝思较早,而正式成书较晚。康氏自称早在1884年就开始演大同主义,1885年就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类公理》。1898年秋,康有为在日本时,已有稿本20余篇,1902年避居印度时,*后成书。《大同书》初名为《人类公理》,它是康氏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大同书》全书共30卷,约20万字,分为10部,
《梁启超/“大家精要”丛书》介绍了梁启超(1873~1929),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清末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其思想以儒家为主,杂以道、墨、法、佛各家。呼吁解救青年的“精神饥荒”,提倡“新民”,培养国人“国民”资格。重视“积极的自由精神”“尚武”精神。主持《时务报》,将其办成维新派影响大的机关报。大力介绍西方资
《“大家精要”丛书:康有为》介绍了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思想家,后为保皇会首领。康有为以其锐不可当的改革劲头,从一介布衣成为名垂青史的“公车上书”的发动者,成为光绪皇帝的座上客,是当时向西方学习的标志性人物。虽然他晚年思想渐趋保守,曾反对革命、力主复辟,从一个拉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好
晚清以降,西方对中国多次的军事征服与领土占领逐步驯化了中国人的思维。对领土主权问题的重视、谈判桌上对国际法的解释与利用、公理世界观的流行、自由与民主的日益兴盛,皆意味着国人心灵主权的丧失。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西方化”,中国人已经逐步接受了西方现代性理念之下所蕴含的一整套语言符号与话语系统,西方成了中国“新近的传统”。
本文集由三部分组成——传统士人的气节、近代变革的文化坚持、现代学术制度的确立。全书的旨趣是想借此反思如何维系现代大学的宁静和自由,如何能让学人有更多从容和淡定,并尽最大可能减少将学术生涯视为“一场鲁莽赌博”的紧张和焦虑。
《康有为:大同书》充分展示了康有为的社会理想,在本书中,康有为依据公羊派的三世说,结合《礼运篇》的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以及基督教博爱自由平等的教义,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再加上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想出了一个大同的世界。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精辟的见解,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独放异彩,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及康
《“大家精要”丛书:章太炎》介绍了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学乘,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一代儒宗,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鲁迅称赞他“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人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
一、《国故论衡先校本、校定本》,收录该书的初版本及*后浙江图书馆章氏丛书定本,以更为全面地反映太炎先生该书的前后变化过程与思想学术变迁。二、《书信集》,全面收录章太炎一生的书信、函电,总数达1000封以上,其中数十封为首次整理发表。全书保留古字、异体字,较大限度保存章太炎书信原貌。三、《眉批集》,全面收录章太炎在各类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