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商代2216个甲骨文形体构成的偏旁进行的系统梳理,本书收录甲骨文偏旁共计376个,偏旁大体依《说文》部次编排,正文共计十四卷。本书正文內容包括偏旁,偏旁所属字例,字例拓片,偏旁类型,偏旁拓片,偏旁拓片下标注来源和时代。本书所取字例吸收了当前甲骨文考释的新成果,同一字例下的偏旁形体按照时代先后排列,大致顺序如下:
本书是三峡大坝工程淹没及迁建区,云阳县明月坝遗址发掘的专题报告。明月坝遗址主要包括商周、六朝、唐代、宋代和明清时期的遗存。商周时期的遗存较少,有灰坑和陶器、石器等遗物;六朝时期遗存有灰坑、墓葬等,遗物有少量陶器、瓷器等;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丰富,主要遗迹有衙署、寺庙、民居等建筑基址和道路、墓葬、灰坑等,遗物有陶器、石器
风箱背是三峡水库淹没区内的一处重要汉代墓地,位于长江北岸阶地上,现属重庆云阳新县城范围内。2003、2005年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汉墓4座,其中M1为大型双室竖穴岩坑墓,面积达50平方米以上。墓地出土随葬品共553件,其中铜器247件,另有铜钱约4499枚,以及铜钱封泥约22件。其中错银嵌金铜刀、铜连枝灯、铜
重庆砖瓦溪墓地位于重庆市石柱县黎场乡,地处长江南岸,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2001至2003年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约35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41座,分属四个发掘区。墓葬形制包括土坑竖穴墓和砖室墓,时代跨越西汉中期至南朝。出土遗物丰富,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瓷器、钱币等共计千余件,反映
丝栗包是重庆三峡水库淹没区内的一处重要遗址,位于长江北岸阶地上,现属重庆云阳新县城范围内。2003~2005年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文化层堆积厚,历经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汉代、南朝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等多个时代。发现有建筑遗迹、灰坑、墓葬、瓮棺和作坊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瓷器、铜器、铁器和砖、瓦等
延边边墙是目前考古学界认知的中国最东部长城,始筑于唐渤海国初期。本报告全面梳理了延边文物部门2010~2019年开展的延边边墙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对分布于和龙、龙井、延吉、图们、珲春五市全长114千米的边墙墙体、87座烽火台、4座关、3座铺舍的地理位置、保存现状、构筑形式、出土文物等进行了翔实介绍,并附有各类遗迹、遗物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修改完成的,收集了长安地区出土北朝佛教造像资料,并开展了考古学研究。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长安地区出土的北魏、西魏、北周三朝的佛教造像形制进行梳理和类型学研究,将其分为圆雕、背屏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龛、三面造像石、单面造像石七类,探索其发展规律,在各朝分期的基础上提出了长安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17年7月25日至9月13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东小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78座墓葬,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其中明代墓葬30座,明清时期墓葬3座,清代墓葬45座;出土陶、瓷、石、银、铜、骨、铁等不同质地的文化遗物161件/套(不计铜钱)。本书以墓葬编号为序,客观地对发掘情况做了
东大杖子墓地位于辽宁省建昌县碱厂乡大杖子村内,年代为战国中期至汉初,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截至2014年3月,已发现墓葬137座,共发掘47座,推测墓葬总数超过200座。墓地年代上限为战国早中期,下限为战国晚期。在墓区西北部的北山遗址内有窑址、灰坑、灰沟、灶址等遗迹,墓区东部500米处的杜梨树遗址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窑
本书内容为:东周铜器铭文中有不少篇幅涉及军事内容,近年来此类铭文还在不断地被发现。这些铭文记载了东周的军事状况,是研究东周军事历史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书逐篇梳理了东周青铜器铭文,全面收集铭文中的军事名词共138例,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①对收集到的军事名词按照词义进行整理,分为5大类别。其中军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