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以生动的论述和丰富的历史案例,以创新性的历史动力学理论,分析人类历史上帝国的兴衰,为什么一些最初微不足道的小国可以成长为强大的帝国?为什么看似稳固的帝国又总会在巅峰过后归于衰亡?作者认为,人类历史上,大多数帝国的崛起与衰落都经历着类似的周期,而以动态的视角观察人口的增减、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宗教的传播与消亡等,将
张荫麟是20世纪学贯中西的卓越代表,也是中国新史学方法论的前驱。其平生志在通史,在史学方法论和历史哲学上建树卓著。 作为张荫麟晚年拟编但迄今未出版的史学论著,本书原为四篇,现在此基础上,增补其关于历史科学、治史、历史教材编写方面的重要著译论文近20篇。较为系统地反映张荫麟关于通史编撰的重要性、史实的选择、统贯史实的秩序
《一千零一夜》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中东地区民间小说集,很早就传入了中国,带给我们的童年许多欢乐。实际上,从历史上来考察,《一千零一夜》文本的产生、编撰、流传与最终的定型,更是中期与新柏拉图主义背景下,希腊文化与中东文明互相融合激荡的结果,在《一千零一夜》的文本中,有着希腊文化的明显的痕迹。通过对这个文本希腊化痕迹的研究,
2.《历史思潮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历史思潮研究室主办,暂定每年一辑(未来将适时改为一年2辑。本刊旨在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历史思潮整体研究,推动历史思潮学科建设,为努力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本刊常设栏目包括:新时代中国历史学本土化思潮研究,新时代文化思潮研究,历史思潮学科建设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易教;书教;原道;原学;博约;浙东学术;文德;文理;古文十弊;针名;言公;释通;答客问;史德;史释;习固;师说等。
《南雍史学丛稿》为东南大学历史学科复兴进程中的学术结晶之作,荟萃三代学人研究成果,共收录专题论文19篇。全书既承继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史学之厚重文脉,亦彰显当代东大历史学系重建二十载以来的探索与突破。作者群体涵盖学科复建先驱、中坚骨干及新生代菁英,以代际学术接力之姿,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研究领域广涉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近现代
本书是何炳松的编译之作。全书由导言、上编、下编、结论构成,其中导言部分名为“历史研究法与社会科学”;上编名为“社会史料研究法”,分十章;下编名为“社会史研究法”,分十一章。是书介绍了西方最新的通史义例及史学研究成果,可为当时的史学界提供参考。本书是作者对作为社会科学之一的史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分为史料学和社会史方法两个
本书包含作者所撰《史学要论》及一系列有关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文章,为作者在北京大学讲授“唯物主义史观”课程时所撰写的研究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文章。本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李大钊在唯物史学方面的观点,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讨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等六个专题,深刻阐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阐述了历史学与
本书是知名历史学家包伟民教授史学研究心得的总结,代表了他对历史学、宋史、微观史、地方史等研究领域的看法。全书针对历史学的学科内涵、历史学研究方法、如何结合经典传世文献利用地方档案开展研究、数字时代历史学如何发展,以及历史学家的人文关怀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出构建立足本土经验的史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之路。
本书是著名史学家瞿林东的史学论文集,全书分为3辑,共21篇文章。主要内容是:总结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重点介绍刘知几、柳宗元、章学诚、魏源等史家的治史思想,提出中国史学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者认为,我国古代的治史思想是一笔丰厚的史学遗产,这一宝藏尚未充分显露出它的光华,需要我们努力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