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以西宁宗喀大慈宏觉寺为中心,分二十一个章节,介绍了各历史时期宏觉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包括前弘期宗喀大慈宏觉寺的缘起、后弘期宗喀大慈宏觉寺的缘起、后弘期在地势险要的丹斗寺开启、后弘期兴盛地——宗喀大慈宏觉寺、宗喀政权供奉的宗喀大慈宏觉寺、元朝时期的宗喀大慈宏觉寺、明代初期萨迦摄帝师与宏觉寺两位都纲、明代四大法王与
《〔康熙〕玉泉山寺志》三卷,清李芳修,栗引之撰,清康熙木活字印本。卷前附修志捐银之姓名及金额、玉泉山寺图。卷上为:山水、营建、公据、事纪、古迹、禅宗、护法,卷中为词翰、文,卷下为诗。《〔光绪〕玉泉寺志》六卷首一卷续刻补遗一卷,清李元才、陶赓唐修,清释亮山等纂;清释月禅、释圆妙增补。清光绪十一年刻本,清光绪末续刻补遗一卷
福建福清(古称“玉融”)作为黄檗文化的发祥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福清历史上与黄檗相关的文物遗迹、文字资料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本书通过近几年田野考古的挖掘发现,仔细分析查找福清与黄檗相关的历史踪迹、摩崖石刻、人文遗址、金石碑刻、古籍文献等史迹,从历史的视野和角度,展示黄檗文化形成的深厚人
本书旨在教会读者,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无法获得松弛感时,如何从禅的角度出发安住本心、重拾自信从容的心态。
中国佛学院为中国佛教的高等学府,1956年创办于北京,院址设在法源寺,1966年停办,1980年复校。学院以和合、精进、严谨、奉献为校风,以知恩报恩为校训。2010年成立研究部,主要从事《中国佛学》《法源文库》等的编辑工作。《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开出版,由传
这本书聚焦于明清时期的犹太社群开封犹太人,探讨了散居犹太社群在异域文化中保持自己宗教特性的问题。本书所采取的研究进路是跨文本诠释,探讨了开封犹太人对妥拉文本的处境化处理过程和成因。 第一章主要论述开封犹太人对妥拉传统的承继,结合史料研究了开封犹太人的上帝观、妥拉观念,开封犹太人的礼拜、节期庆祝等宗教礼仪,以及日常生活中
本书在将敦煌寺院会计文书分为便物历、施物历(含施物入历、施物破历、施物交割历及历状)、施物出卖历(含唱卖历和货卖历)、分儭历、什物历、诸色入破历(含入历、破历和入破历)、帐状和凭据等几大类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从起源、性质、结构、记帐格式、记帐方法、残卷的拼接缀合等方面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进行了分类整理研
道元是日本镰仓时代入宋求法的高僧,回国后撰写了《正法眼藏》等重要著作,对禅宗的一些重要思想概念做了不少创造性诠释,并发展了独立思想。道元被公认为代表日本的佛教哲学家,受到国际学界的重视。 本书系统考察了道元的生平和著作、道元对中国禅思想的理解,比如道元思想与天童如净、宏智正觉的关系,道元的佛性论,道元对心常相灭论的批判
本书是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禅学思想通史。它在佛教中国化的宏大背景下,勾勒并叙述了禅学思想在中土演变发展的全部历史。从思想之源印度禅,到中土禅风之初成、禅学向禅宗的过渡、禅宗的分化,终至明清时禅学的衰微,探讨了佛学由盛而衰的发展的必然性。 本书对与中国传统儒道关系密切的汉魏两晋南北朝和唐宋时禅宗的发展和分化,尤其给予
本书是中国禅通史性学术著作,作者马克瑞在广泛吸收20世纪国际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禅宗发展划分为原型禅、初期禅、中期禅和宋代禅等阶段进行论述,并细致分析了菩提达摩、北宗、《坛经》、机缘问答、《祖堂集》、看话禅和默照禅等中国禅宗史的重要主题。本书视野宏大、精义迭出,反映了国外禅宗史研究的前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