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相传为春秋末吴国将军孙武所撰。凡十三篇,六千余字,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该书总结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经验,强调“慎战”“知道”等军事思想,揭示出战争的本质和一些重要规律,对后世的政治
装甲战车是装甲汽车、装甲运输车、步兵战车等的统称,它是装有武器和拥有防护装甲的一种军用车辆,按行走机构可分为履带式装甲车和轮式装甲车。装甲战车是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全面介绍了世界著名的装甲车和纵横驰骋于20世纪战场的诸多型号的装甲战车,翔实全面地记录了各型号装甲战车的发展过程、技术参数、主要技术战术性能、装备使
吴起,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人。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有兵书《吴子》,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吴子》通常称作《吴子兵法》,“武经七书”之一。《趣言〈吴子兵法〉》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品读兵典”,侧重于对兵法原旨的阐释与解读,以便读者对《吴子兵法》的基本精神和兵学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
《太公兵法》,又称《六韬》《太公六韬》,以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姜太公的军事思想和兵学智慧,最初由史官记言、记事,至战国中后期,将之前的相关史料记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整理,并加入了具有战国时代特征的思想和内容,辑录成书,即为《六韬》。后又经汉代学者“附益”,在北宋时由何去非将其校对删定,成为“武经七书”之
《司马法》,又名《司马穰苴兵法》,我国先秦重要的法典性兵学著作,旧题司马穰苴著。《司马法》是一部以“仁、义、礼、让”为核心思想价值的先秦兵学著作,蕴含着一系列作战指导思想、治军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几乎涉及了古代军事领域各个方面的问题。《趣言〈司马法〉》总结提炼了《司马法》中最核心的十二条思想精华,即“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太白阴经》,又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代重要兵书,作者为唐代兵家李筌。太白者,星名也,中国古有太白星主军戎杀伐之说,《太白阴经》名称由此而来。《趣言〈太白阴经〉》从经典导读的视角作以赏析品评。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侧重于作者其人其事、书名版本源流考镜及内容体系清厘,特色价值品鉴。下编以该书《人谋》上、下为主,侧
《孙子》是一部研究如何用兵的“子书”,或许出于更大的期待,人们对这部集战争智慧之大成的著作,更偏爱叫它的俗名《孙子兵法》。《孙子》又名《吴孙子》,以示与《孙膑兵法》的区别。《趣言〈孙子兵法〉》分上、下两编,上编侧重于考镜源流、校勘版本、注解章句、缀辑故实,下编侧重于寻绎思想体系、阐释制胜之道。创作本书的原则有二:首先,
孙膑,孙武的后世子孙,大概与商鞅、孟子同时,出生于战国时期齐国的阿(今山东东阿)、鄄(今山东鄄城)之间,战国中后期的兵家代表人物。其兵学著作《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趣言〈孙膑兵法〉》分上、下两编,上编侧重于建军治军之道,下编侧重于用兵制胜之术。创作本书的原则有二:首先要符合历史真实。其次
李靖,唐初名将,因赫赫战功被封为“卫国公”,人称李卫公,有《唐李问对》和《李卫公兵法》传世。《趣言〈李卫公兵法〉》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兵法品读”,侧重于对兵法原旨的阐释与解读,以便读者对《李卫公兵法》三篇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中编为韬略运用,主要是以李靖讨萧梁、平吴会、破突厥、征吐浑的经典战例作为载体,深入
《黄石公三略》亦称《三略》,分为上略、中略、下略三卷,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大约成书于西汉末年,旧题黄石公撰。《趣言<黄石公三略>》立足于在考镜源流、注解章句、缀辑故实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思维观点去审视古人的战略思想,用古往今来的经典战例去佐证古人的战略思想,用时尚化趣味性的语言去解读兵学经典,达到传承兵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