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歇·普伊韦,法国南锡第二大学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史和哲学实验室主任。近年来的主要著作有《美学与逻辑》《现实主义美学》《艺术作品的本体论》等。
《CD流浪记:从大酒徒到老顽童》是台湾文化名人吕正惠先生赏鉴西洋古典音乐的随笔集,书中对搜集古典音乐CD的畅谈,对音乐作品的品评,对音乐家的画像式的介绍,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音乐修养。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与其说是专业乐评,还不如说是作者对古典音乐的人文诠释。 作者从音乐爱好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优美的文句记录了他
该书从爱国主义经典音乐的概念界定、历史发展规律、功能、审美形态与风格、美学、心理学等角度入手,探讨其历史与理论的相关问题。全书大致分为理论、历史、心理、美学四篇。每篇由研究文献集萃、文献综述、史论研究三章构成,由此勾勒出爱国主义经典音乐的历史脉络及发展规律、形态风格的整体面貌和本质特点、相关研究的前沿进展,从而为爱国主
事实上,在古典西方哲学广泛使用视觉几何语言的地方,中国传统更多地使用了听觉的连通语言。《剑桥中国史》如是说。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等乐器。夏商时期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在行祭时舞蹈、歌唱,这是*早以音乐为职业的先人。 西
& 内容简介 《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史》指出:在中世纪以前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用希腊文写作的论音乐和论谐音学为基本主题的技术著作具有很强的弹性,他们轻易而举地持续了八个世纪。由此可见,西方音乐有着深厚的根基。 在古希腊罗马,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中得来,但从残存的资料里,可以看出曾经的辉煌与成就,这也是西方音乐之源。 跨过世俗
《奇遇之年》甄选出超过225位作曲家的366首作品,每天一首,带领读者潜入一千多年的古典音乐深海。作者为每一首作品提供了动人的描述,让这些由来已久的音乐在当下生活里鲜活动人。除了通常被古典音乐史忽视的40多位女性之外,作者还为读者介绍了有着不同肤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让读者相信,古典音乐是一种生生不息、丰富多元
音乐真的需要歌词吗? 旋律到底是什么? 民间音乐俗不俗? 音乐必须悦耳吗? 唱歌是不是天赋? 高雅音乐,真的听不懂吗? …… 全民娱乐时代,音乐圈地覆天翻。民谣音乐人、前精神科医生冯翔,在安静的夜晚,以冷静的姿态面对一把椅子聊音乐。直指本质,打破迷思,消解神话。 有趣,不胡说。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结合信息技术支持环境下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变化,提出了整合信息技术的音乐教师培养的音乐知识框架,回应了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培养音乐师范生在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系统设计和学习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的问题,对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制订适合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案、开
高职(高等职业学校)和高专(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我国现有高职高专院校音乐系科的学制与教学特点,本套教材(共4册)特别聘请了我国音乐理论界著名的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基本乐理,以及视唱练耳等学科专家担任主编,并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内容精简和压缩,具有逻辑清晰、重点突
《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阐释——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例》内容简介:本书是在深入而扎实的田野考察基础上,结合跨学科交叉理论,针对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科问题等给予的分析与研究。本书主要涉及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仪式音乐文本的互文性与符号学阐释、音乐口述史理论与方法、音乐民族志电影、民族音乐学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