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论丛》第25辑为新中国戏曲发展史研究专辑,约请了十多位戏曲专家回顾了70多年来新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总结可以借鉴的经验,寻找失败的原因,揭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戏曲发展的规律,其中不少论文能从新的视角,探索振兴戏曲的正确途径,许多观点颇有新意与创见,对今日戏曲振兴有所启发,对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有所裨益。
《梅兰芳学刊》(第五辑)是对2019年7月9日由梅兰芳纪念馆、日本早稻田大学坪内博士纪念馆演剧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东瀛品梅纪念梅兰芳首次访日100周年专题学术研讨会和2020年6月30日第三届梅兰芳研究青年论坛两次研讨会论文的选刊,共收录论文29篇,约50万字,图片约50幅。会议论文分别围绕梅兰芳访日演出文献资
本书收录了《浅析豫剧豫东调特点与代表人物》《豫剧流派传承遗憾》《豫东调马派声腔艺术探析》《豫剧唐(玉成)派艺术探析》《商丘四平调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等文章。
本书讲述福建高甲戏的兴盛发展,著录非遗项目高甲戏的历史、艺人和戏班等,系九旬艺师李龙抛60多年来收集和记录整理的高甲戏史料之大全,包括近代高甲戏赴东南亚演出的珍贵海报等,汇集了诸多宝贵的戏曲史料,对地方戏曲、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是李龙抛先生口述,李龙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项目省级传承人。曾任金
帕梅拉·霍华德的《什么是舞台美术?》扩展了作者关于舞台美术的完整分析,它包含空间、文本、调查研究、艺术、演员、导演和观众七部分,验证了□1世纪舞台美术本质的□革。《什么是舞台美术?》包含了帕梅拉·霍华德瞩目的职业生涯中近十年来创作的新作品的前期资料研究,包含《卡门》和《夏洛特:三原色音乐剧》
导表演基础理论研究
北京戏曲由于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性特征使其本身从内容到形式带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北京戏曲的发展离不开中轴线,本书以空间为线,从多个维度阐述北京戏曲的特点及艺术特色,反映明清皇家对于戏曲的痴爱、普通老北京关于戏曲的故事,带领读者领略北京戏曲的华彩,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一书系统梳理研究了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产生、发展、艺术特征、表演特色、文学特色、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叙述方式与叙述语言、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书目的传承和创作、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研究工作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研究与创新发展,并对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传统书目进行了全面详尽的保
本书为学术专著,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急遽发展的背景下,剧作家戏剧观念从强烈的意志冲突、情节激变,向冲突淡化和情节淡化的转变。以谭霈生的情境本体论为理论框架,总结剧作家戏剧观念的转变背后隐藏的对情境形态多种可能性的尝试,论述剧作家对静态情境观念的探索。以梅特林克的剧作《闯入者》(1890)、《盲人
本书是一本关于舞台绘景技术的教学用书,以利于舞台美术绘景方向的的人才培养为目的。舞台绘景,是舞台美术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门技术,为舞台演出艺术承担了真实环境再现和舞台叙事的任务,随着舞台美术的日益发展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了舞台设计最终呈现的重要手段,其自身也一步步发展完善出一整套绘制的技术方法。书稿前半部分为舞台绘景理论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