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动”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历经十余年创建、实践并有全国影响力的新闻教学品牌。本书以“我行我动”教学中2012-2022年的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为案例,如2012年的“喀什林芝深度采访行”、2014年的“广交会全采访”、2015年的“寻访东江纵队”、2016年的“重走红军长征路”、2018年的“走进港珠澳大桥”,以
《青岛官报》创办于1900年7月7日,由德国胶澳督署主办,面向青岛中国民众、德国侨民以及德国本土发行。作为官方报纸,报纸以德文为主,在刊登需要华人知晓的文告时,以中德文对照刊出,刊登各种法令、法规、市政建设、人事任免、政务活动、船舶消息、天气报告等内容。本书即是对1906年和1907年《青岛官报》做的影印资料,并转录为
这是一部编年体的杭州日报副刊简史,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主要叙写年份从1949年到1999年,即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全书约18万字。此书述评和研究兼而有之,力求客观公正和个人风格同时具备。此书侧重于副刊内容概况和风格流变,试图从副刊来观照半个世纪来杭州城市发展和文化风尚的演变。此书是关于浙江报纸副刊的第一部专题研
本书基于传播力样态的演进,创新构建“点—线—面”多维评估范式,涵盖受众多通道感知的沉浸体验、多模态信息流的融合效能、以及多渠道接触界面的传播效率。通过深度实证分析,提出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的传播力优化路径,旨在完善多模态融合的传播机制,助推国家软实力的持续增强。
本书基于国际传播的国家战略,将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议题辨析、整理为十五个关键问题进行专题阐释,也即全书的“十五讲”,分别是:第一讲,国际传播的理念迭代;第二讲,国际传播的价值塑造;第三讲,国际传播的话语建构;第四讲,国际传播的战略精准;第五讲,国际传播的心理机制;第六讲,国际传播的认知实践;第七讲,国际传播的他者塑造;第
《东北日报》创刊于1945年11月,到1954年8月停刊,前后历时近九年,真实见证和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巨变,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系统性地叙述了《东北日报》从出版到终刊几个历史时期的工作情况,同时介绍了《东北日报》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全党办报方针、办好报纸《社会服务》、在实践中培养干部和团结战斗等优
“华夏传播研究”是由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发起,是以探讨传播学中国化研究的旨趣,致力于建构有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传播学理论体系,以建构“华夏传播学”为根本目标。本书是“华夏传播研究”系列2024年的第一辑,也是整个系列的第十三辑。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将联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继续在本书推出华夏传播思想研究,华夏传播
《实用小记者培训手册》是一部面向中小学生的新闻采写实操读物。全书内容分为你可能不了解的新闻知识做小记者这些素质少不了小记者的采访线索从哪儿来等十节侧重点不同的课程,运用小读者喜爱的、浅显易懂的行文风格讲授新闻知识与采写实务,以优秀新闻作品作为案例,分析、归纳小记者的新闻采写技巧,传授实践经验。本书可作为中小学生养成新闻
本书将理论探讨和经验分析置于新闻业与用户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之下,渐次铺陈出数字时代新闻用户研究的社会背景、理论视角、理论目标、代表性实践、革新效应与具体影响机制。本书首次系统性地将用户的参与实践纳入数字新闻学理论视野,构建起数字新闻用户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观念体系,是对我国当代新闻学知识的自主探索与创新。通过借鉴与审视经典
如果说报刊是时代与社会的镜像,读报人的记录是镜像投出的光影,那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报刊阅读呈现出何种图景呢?纷乱时局折射了蓬勃且多元的阅读景象。青年学生的读报活动与思想转变、报刊舆论与学生运动、抗日宣传与读者反响、民主观念传播与知识分子读报活动、社会思潮与报刊多元化、都市报刊与读者文化生活、政党报刊与群众运动、地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