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著内容属于哲学类美学方向,虽为专业学术图书,但其研究内容关注文艺作品和精神内涵,较之其他专著,文学性更强。该专著的理论创新点有三个:一是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哥特主义精神内涵分为三个体系来讨论,即古代黑暗和崇高体系、现代黑色浪漫体系、当代青年亚文化体系;二是哥特主义精神在现当代的延续性研究围绕的四个维度
本书选取齐白石作为研究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的对象,意在通过齐白石的成长和艺术成就的研究以及其与当代美术教育的对比,对本民族传统美术教育中一贯沿袭的方法与规律进行梳理和总结。历史上多种成功的教育模式都是扎根于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的结果。作为一个生于长于民间的画家,齐白石完全是从传统美术教育的大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本文重点研
《青海艺术》一书为《青海省情简读丛书》中的一册,主要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美术、民居建筑等艺术门类入手,详尽全面地描述了青海艺术的历史源流和发展。在每章的最后一节,单独辟出一节介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比如文学一章中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音乐中的青海民歌“花儿”,戏剧中的青海平弦戏,以期加深读者对各
本书透过明代地方社会各色人等的眼睛,窥见他们如何建构一套仪式化的视觉世界,从而彰显自身权力与地位。细究之下,他们所面临的处境与选择殊途同归——为了地方、家族或个人命运而力挽狂澜的“式微者”。本书所说的“式微”,正是形容地域衰退与门庭凋零,以及那些深陷其中的鲜活生命。本书尝试以美术史视角为中心,汇聚礼仪、地方、家族和个人
中国近现代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艺术领域同样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象。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西方艺术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近现代时期涌现出的主要艺术思潮与艺术思想,并通过对中
到海外,应该去看哪些美术馆、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时间有限,该怎么看?关于那些画的奇妙、关于流传中的拍卖行发生的故事又有哪些?魏蔚在《从达·芬奇到安迪·沃霍尔:一生必看的美术馆》一一解答、娓娓道来。2019年秋,魏蔚到哈佛大学进修,开启了她人生第一次艺术游学,她将参观各博物馆的感悟记录下,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立足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历史观,以中国人的视角重新阐释中国艺术的漫长发展历程,并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及相关考古发现。 全书上迄中华先民时期,下至19世纪上半叶,涵盖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
这本装帧精美、图版丰富的作品,是潘诺夫斯基根据1952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发表的美术史中的文艺复兴问题四场讲座内容修订而成。本书第一章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有关艺术和学问复兴的文献;区分了视觉艺术上回归古代与回归自然的两个方面;主张文艺复兴的自我意识,而否认其为一种自我欺骗。第二章试图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与所谓的早期文艺复兴
《汉斯·霍夫曼艺术思想评介》是第一本系统介绍汉斯·霍夫曼艺术思想的中文专著。汉斯·霍夫曼是20世纪世界艺术文化中心由巴黎转移至美国纽约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之一,但国内目前缺少关于霍夫曼的全面介绍。本书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全面梳理了霍夫曼特殊的学习经历、教育
本书首先介绍了美育的内涵、历史沿革及其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分析了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状况,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阐述了美育与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讲述了美育视角下高校艺术教育理念的创新,提出了以美育为核心的高校艺术教育课程重构思路,展示了先进的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