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消费文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后现代哲学语境下身体哲学的转向,于是被人们忽视的“身体”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成为了公共话语。哲学需要通过当代人类的身体现象,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在身体哲学语境下重新解读与思考对思维与存在、形与神、主观与客观、身与心、生与死等关系。当今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方兴未艾,随着实践逻辑的推动和
本书是一本介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以及相关作品的著作。本书从各个角度出发,首先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概念进行详细论述;其次对中国民间歌曲、中国民族民间歌舞音乐、中国民族民间说唱音乐、中国戏曲音乐以及中国民族器乐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经典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最后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进行详细研究。
由周公“制礼作乐”发端而逐渐形成的西周雅乐,以其宏大的体系规模、繁复严格的制度、丰赡的文化与哲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目前的独特景观。自西周始,华夏礼乐文明的基本观念和格局建立起来,后世皆仿效周制修订古乐或制作新乐,几乎从未间断。《西周雅乐》钩沉史料,深入浅出,围绕西周雅乐的形成、西周雅乐的结构及表演形式、雅乐中的等级制度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其研究对象涉及艺术与非艺术的综合性表现形式,有比较复杂的信仰或世俗仪式表演环境和地理社会文化背景,《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将从交叉学科的视角,阐述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理论来源和学术定义,对于“仪式”和“表演”这两个概念(关键词)之间相互借鉴、挪用、纠缠的状况展开讨论。
.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外音乐经典作品的鉴赏,揭示音乐不同层次美的内容,包括体现喜怒哀乐的基本情绪,体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音乐家个性的风格特征,体现音乐作品深层内容的精神内涵,以及音乐中的画面、视觉形象和文学性的内容等,旨在将音乐美学和音乐鉴赏之间架起桥梁,使音乐美学从理论的象牙塔走进大众的音乐审美视线,把音乐中的
东口路是一条自中国张家口到蒙古国乌兰巴托、后延伸至俄罗斯恰克图的经济贸易商道。作为道路叙事空间,在此通道内由冀蒙交汇区的东路二人台、蒙古族聚居区的阿斯尔、跨国共享的雅托噶,以及伴随晋商足迹流播的晋剧共同构建出东口路汉蒙音乐文化主体。这些流动性地点上的诸音乐事象,构成系统性描述中的不同支点和书写格局。本书在多地点的微观个
《传统.传承.传播.跨界施咏音乐学文集(上、下)》分为传统篇、传承篇、传播篇、跨界篇四个部分。其中传统篇中涉及二胡及相关研究、民歌分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家研究,传承篇主要为古琴非遗传承调查研究;传播篇为古琴文化大众传播与民族音乐海外传播;跨界篇涉及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研究、传统音乐运用于专业音乐、流行音乐创作研究、文化视野
本书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立项资助课题未来学校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本书的研究旨在提高学校校本民族音乐特色课程建设的水平,鼓励兴趣发展、支持脱颖拔尖的学生发展、形成惠及全体学生的民族音乐课程系列。《美哉!民族音乐》主要内容有未来学校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成果报告;民族音乐教学研究论
如果要提及华语唱片中企划概念成功的梦幻大碟,非邓丽君的《淡淡幽情》莫属。十二首歌均出自宋词名作,在1980年代初集结了一批优秀的创作者,如黄霑、梁宏志、翁清溪、刘家昌等,为词谱曲。邓丽君不仅亲自参与策划,她的演唱水准亦达到其演艺生涯。唱片问世后收获了口碑与市场的双赢,且发酵多年。至今在中国、日本等各国的唱片店仍能买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