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20世纪社会学、哲学、宗教学领域中一部无法绕过的著作,然而对其偏见和误解之深,也是。本书力图正本清源,引导读者深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证脉络,对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有初步的了解,进而深入思考文化与社会互动的基本关系,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和培养独立思维精神。本书在系统介绍韦伯
薛凤祚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天文学家。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旧史料,综合思想与技术的分析,对薛凤祚的星占工作及其相关背景与影响、薛凤祚以儒学为基础融合星占的独特学术体系及其与明末清初儒学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首先是对薛凤祚星占工作背景的论述,主要介绍了明末清初星占学发展的一般状况以及薛凤祚星占工作的思想背景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译注的形式,采用布依文、汉文对照、直译意译方式,对世代流传在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黄果树风景区管委会一带布依族村寨、用布依族“古文字”作为原经文记录的《布依族摩经典籍·摩且经》进行译注。整部摩经包括三部摩经,即《MOLGEISHONGLRAIZBEANGZ/记轰埃盆经》《M
国新出审[2020]2943号文审读通过。沪新出审[2021]1437号文批复,同意列选。《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为“汉译巴利三藏”之一种,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段晴教授主持翻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范晶晶博士等参与翻译,泰国法胜大学协助证义。《经藏·中部》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之一种,包含一百五十二部
早期中国是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始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下至夏商周时期。本书以早期中国的玉器和镶嵌铜牌饰为研究重点,基于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记载,详细分析复原了一批残缺不全的神灵形象,系统收集研究了一批流散于海外的珍贵收藏品。在此基础上,集中探讨了早期中国的神灵形象和神灵崇拜及其演变
本书涉及犹太历史、犹太哲学、犹太文化、犹太教经典与诠释、宗教比较与对话、宗教与科学等,作者均系本领域内重要学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本书是中国人了解犹太民族及其文化的一个窗口,沟通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促进两个民族相互理解的桥梁,以推动跨文化对话和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它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有关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资料,以往大多以林子青的《弘一法师年谱》为依榜。林子青对弘一大师研究贡献巨大,但其所编年谱相对较为简约,又由于彼时学术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生平中某些历史事件缺乏深入研究,对民国时期报刊文献挖掘不够,许多条目仍不甚准确,诸多书信年代考证也有失误,而被遗漏的历史资料更是众多。从编撰形式上看,林子青所编之
本书内容包括:“导论:概念与宗旨”“什么是神”“关于神祇不存在的证明”“事神及其效果”“中国共产党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并附主要宗教神学知识及批评。
泰北佛教的形成、发展与泰北历史上出现的兰那王国的兴衰息息相关。在兰那王国强盛时期,泰北佛教发展至鼎盛,形成了以清迈为中心的兰那佛教文化圈,与西双版纳佛教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交流频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彼此佛教的复兴与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本书立足于历史学与宗教学,通过大量中外文资料结合实地调查的整理、分析,对泰北兰那王国
《大乘百法明门论》(以下简称《百法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古代曾出现过许多对该论的注疏,可惜大部分都已经亡佚了,所幸敦煌藏经洞依然保存有若干失传的珍贵注疏文献。这些注疏出土于敦煌这一特殊地区,折射出敦煌文化与佛教文化融会贯通的特色。本著首先对敦煌遗书中的《百法论》注疏进行了全面考察,归纳其因时间推移所产生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