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已有数十种版本,亦有多种写法。《简明中国文学史》的目标是追求理论的新颖性与较强的知识性的结合,力图在有限的篇幅中清晰而完整地阐述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它尤其坚持文学本位的立场,强调从文学独特的价值尺度去分析问题;注重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各时期文学演变的主要特征和重要作家作品在艺术创造上的独特意
《明代洪武至正德年间的翰林院与文学》中,文学与史学并重,文化制度与文学交叉研究;着力把握明代馆阁文学中色彩浓厚的儒家特色;认真梳理明代馆阁文学与山林文学、郎署文学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万历年间馆阁文学传统复归的时间节点,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明代后期翰林院与文学研究的深入。本书将翰林文化与文学相结合,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相结合,考
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历史研究法”与“层累造成说”:白话、《古史辨》中的《诗经》论辨与白话等内容。
本书介绍的是1915-2009年中国(含台港澳)新文学的创作发展历史。将“现代当代,合二为一”,分为思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文学五大篇,篇下各章节突出文本,重在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诠释。对将近150位作家作品的成就、特色、艺术创新做了较深入的剖析。每章的“小结”概括各类文体的文化特征和潮流演进的历史。通过有关代表性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收录了刘师培先生著作《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经学教科书》、《两汉学术发微论》等四部,着重介绍和研究了汉魏、魏晋文学的变迁以及宋齐梁陈文学概略,并对历代经学研究的渊源流派以及两汉政治学、种族学、伦理学等进行了深入的考究与探讨。作者纵览群书,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高等院校科教材:中国古代学史1》为国家教委*规划所定高校科教材。全书本着鲁迅先生写学史应长编入手及顾炎武提倡撰史应采铜干山精神,对前出的几种旧教材大破大立,扬弃了旧教材中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章节,注意从史的角度立论,通过总结作家作品在学史发展长河中新的成就与新的特点,探求学发展长河中新的成就与新的特点,探求学发展及其变化
《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第2版)》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
新世纪以来,文学史理论研究出现了转型性质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形态的文学史研究的良性互动,由此而构成了新世纪以来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新格局。问题意识的转变与研究方法的更新是形成这种新格局的基本前提。当下全球化的进程为多元民族文化在交流与融会中逐渐凸现文学史理论所应该具有
本教材以专题的形式,按照历史先后顺序,从先秦到元明清,共分为十六讲。以每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作为一讲,每讲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该文体的概要,二是重点作家评述,三是名篇赏析。为便于师生教与学,无论是文体概要,还是作家评述,或名篇赏析,均归纳出若干观点,分条阐述,从而条目清晰,观点显豁,便于理解记诵。每讲篇末,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