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第尔斯(HermannDiels,18481922)出版《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残篇》,后经修订增补,在其生前于1906年、1912年、1922年出版第二、三、四版。其学生克兰茨(WaltherKranz,18841960)在1934年、1952年分别出版了第五版和第六版。1948年,英国学者弗里曼(Kathle
作为一名哲学爱好者,作者在阅读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后,心中燃起了不吐不快的分享渴望,这份激情促成这本书的诞生。这是一本读书笔记,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哲学探险。在这里,哲学家们栩栩如生,引领我们踏入奇妙的哲学世界,开启一段充满智慧的精神旅程。通过追寻自然的本源,揭示宇宙的奥秘,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界,我们将体验到一种心旷神怡
本书是汤姆·斯通汉姆教授对乔治·贝克莱哲学著作《海拉斯和菲洛努斯之间的三次对话》的解读。 《海拉斯和斐洛诺斯之间的三次对话》是贝克莱1713年出版的重要哲学著作,也是他发展唯心主义的关键性作品。该书以对话体方式,围绕物质的存在、感知的本质等展开辩论,就此提出了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哲学,通常被称为
本书讲述尼采本人化身的觉者查拉图斯特拉向世人传道的四组经历与教言,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西方哲学走向现代的里程碑;哲人思想的雄心与枢机,如超人上帝死了价值重估权力意志永恒轮回等,都在书中整体而正面地展示。同时,这部诗体散文有别于过去哲学的论述风格,以箴言的面貌呈现,当中既有哲意的激荡,也有婉美的抒情,俱是共赏的名篇,自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品,他整理了苏格拉底与友人的谈话,用对话体形式展述其哲学思想。本书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文艺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其中主要探讨的是理想国家的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书是根据目前流行的布
尼采作品,西方美学与哲学当之无愧的经典。在本书中,尼采将狂放肆意的酒神传统视为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源头,并由此展开,带领我们反思现代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重新正视对我们来说神秘、未知的一切。在压抑的现代社会,谁都需要一点酒神精神。
本书着眼于帕多瓦的马西留与现代秩序的构造,将马西留的思想道路概括为断裂与重建。这条道路意味着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类比之路与唯名论单义性之路的双重融合,从而重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中介,结果却在更深的意义上扩大了上帝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强了尘世权威的自足性。从断裂与重建的思路出发,本书旨在探讨马西留如何重新理解个体与共体、教
与过往研究不同,本书不固守现象学与精神分析、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的理论壁垒,尝试从萨特与拉康共同关注的多组具体问题出发。一方面,在充分正视萨特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思想背景的前提下,尝试将倡导存在精神分析的萨特置于精神分析内在的问题域和发展脉络中加以考察,以凸显萨特与精神分析之间复杂而多面的思想勾连。另一方面,尝试揭示拉
本书为《伽达默尔著作集》第8卷,标题为《美学与诗学I·作为陈述的艺术》。第8卷与第9卷收录了伽达默尔自1940年代以来关于美学和诗学的论文、演讲和讲座课程文稿,主要展现了伽达默尔在美学和诗学上所曾做过的理论尝试,即用诠释学来展现美学、诗学与其他精神科学所具有的共同者:艺术和科学、艺术语言和概念语言之间的亲
《自然哲学体系初稿》(1799)是谢林早期自然哲学的成熟版本。谢林从作为无条件者的自然出发,创新性地使用动态原子论模型来解释无机物质,又将物质的起源归入普遍的宇宙有机体的历史中,明确了自然哲学中有机自然的优越性地位。在广泛追踪同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和解剖学成果之后,谢林以“可激发性”为有机体的核心概念,对“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