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伏园(1894—1966),绍兴人,作家,编辑家,文化名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孙伏园单纯而又复杂,豪情而又节制,激情而又严谨,乐观而又悲悯,率真而又谨慎,能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而又不世故,浪漫的文人气质与深刻的现实洞察力有机相融.他有着无限的生活智慧。
吕晓英编著的《孙伏园评传》记述孙伏园的人生历程,重点评述他的文学创作、编辑活动,文化实践,涉及许多孙伏园先生参与其问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史中的现象和事件,并对此作出了学理性的解释和评价,这可使许多流于语焉不详的问题得到一定的廓清。
以“评传”形式进行孙伏园研究,具有重构性和原创性,可填补孙伏园没有评传的空白。2011年正值孙伏园先生逝世45周年,出版《孙伏园评传》更有纪念意义,愿将《孙伏园评传》作为菲薄的祭品敬献给孙伏园先生。
吕晓英,1963年12月出生,浙江嵊州人。1983年7月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现为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著有《听音寻路者--王朔论》等专著二部,在《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公开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全文转载四篇,独立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二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独立完成绍兴市重点课题一项,获浙江省离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绍兴市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各一项。
前言
第一章 故乡时光
一、快乐童年
二、兄弟手足
三、结识鲁迅
第二章 北大成才
一、负笈北上
二、新潮社骨干
三、再遇鲁迅
第三章 副刊掌门
一、主编《晨报副镌》
二、催生《阿Q正传》
三、打造新文化运动平台
四、西安之行
五、主编《京报副刊》
第四章 与文艺的一段姻缘
一、《语丝》“保姆”
二、筹划北新书局
三、杂文风调
四、《伏园游记》
第五章 南下辗转
一、离京南下
二、与鲁迅共事
三、主编《中央日报》副刊
四、《贡献》之贡献
第六章 投身平民教育
一、异质文化
二、平民文学实践
三、作家县长
第七章 往来于蓉渝间
一、登载《屈原》
二、《鲁迅先生二三事》
三、中外出版社与《文汇周报》
四、大学教师
第八章 北京岁月
一、家人团聚
二、勉力而为
三、元帅探望
四、安然离世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孙伏园年谱简编
1926年4月23日下午2点,编辑完24日出版的副刊,孙伏园离开报馆,与往常一样,他准备晚饭后7点再回,报馆看末次校样并签字付印。尽管对动荡的局势可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孙伏园应该有所预感。但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天离开京报社后,他再也没有返回,而且此后的人生之路也因此而平添了许多的不定数。而更令他无法预料的是他必须得离开自己生活了九年的北京,当他再回北京时,已是二十三年后,自己也年过半百了。
这天下午,孙伏园外出办事,而后途经孔德学校,接上儿子惠迪,父子乘人力车返回报馆。近报馆时,发现报馆门前有一些形迹诡秘的人在游荡,还有武装士兵看守,还看见一些便衣在贴封条,孙伏园知道事情不妙,便马上告诉车夫报馆前不要停了,直接回家。好在孙伏园是坐在黄包车里,又离报馆还有一段距离,没有被敌人发现。孙伏园当晚匆匆收拾好行装,离家去绍兴会馆过夜,次日一早便乘火车直奔天津,逃离北京,事后得知那天被抓走的有《京报》经理兼总编辑邵飘萍,报馆被封。
邵飘萍在1926年4月26日被杀害。邵飘萍饮弹身亡后,他的遗体被收殓在一口薄棺材里,浮埋于崇文门外义冢墓地上,墓前插着一块长条木牌作标志,上书“邵飘萍墓”。4月27日,邵飘萍的亲属、同事同乡和好友,一起来到崇文门外二郎庙,找到了邵飘萍的浮厝。从起穴到从殓,京剧名家马连良冒着生命危险为邵飘萍留影。整个丧期,邵飘萍的两个儿子--邵贵生、邵祥生一直住在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以防军阀斩草除根,由侄儿邵逸轩披麻戴孝。邵飘萍的棺木被安置于北京近郊的天宁寺,他的灵柩在这座北京城南的荒寺中,听凭风雨销蚀,直到1985年才人土为安。这是自民国成立以来,首例新闻记者被处死刑。株连的网罗自然越来越广,据传,在抓捕者名单中,也有孙伏园,只因他躲避及时,才得以幸免于难。
1926年5月8日,北京中央公园长美轩里,《语丝》社部分成员为林语堂饯行,林语堂以北京站不住为由,将前往厦门大学就任文科学长。因为林语堂在北京穿梭于名流之间,有人力资源,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在延聘林语堂时又把招纳学界名流的任务委托给他。
……